科学防控,精准施策 | 2024年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修订要点梳理发表时间:2025-02-13 09:10 目前,《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4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已正式印发,新方案以“十四五”攻坚目标为导向,针对疫情监测普查、取样技术、疫情检测鉴定、诱捕器使用等内容进行了修订。 与2022版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相比,2024版新方案修订内容如下: 总体要求 新增治理理念: 新方案提出“系统治理和守正创新”的治理理念。鼓励积极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和基层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创新防治机制和技术措施,建立疫情防治长效机制,统筹做好疫情预防和治理,巩固疫情防治成效。 强化信息化管理: 明确统一应用“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及其移动端APP,实现疫情监测到除治落地上图。 试点跟踪指导: 要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对试点工作进行跟踪指导。 防治方案制定: 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技术,在条件适宜区域进行改培试点,探索建立综合防控示范区,科学制定试点方案。 疫情监测普查 监测对象: 松属植物,新增对落叶松属、雪松属、云杉属等松科植物的关注。 监测频次: 一般2—3个月至少监测一遍。自然保护地、电网、通信线路沿线、高风险区域(人为活动密集区)加大监测频次;低风险区域(如原始林区)降低监测频次。 无人机分辨率: 无人机影像分辨率从10cm提升至7cm。 专项普查: 东北和西北北部地区一般于每年8—10月开展秋季普查;其他地区每年9—11月开展秋季普查。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开展春季普查。 取样与检测 取样对象: 新增排除条件,不选择往年枯死松树。不选择针叶或树皮已全部脱落、树干部有媒介昆虫羽化孔、材质已腐朽或彻底干燥的枯死松树。 取样部位: 5米以上高大松树,或即死即清的松树,增加中、上部位取样;对于部分枝条表现症状的,在萎蔫、枯死的枝条或树干上部(主干与主侧枝交界处)取样。对于树干内发现媒介昆虫蛹的,优先在蛹室周围取样。 取样数量: 日常监测发现有异常死亡松树的小班,死亡松树数量不足5株的,全部取样检测;死亡松树数量超过5株的,先选择5株具有典型症状的松树进行检测。如检测到松材线虫,可不再取样;如未检测出松材线虫,但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死亡松树数量增加的,应继续取样检测。重点预防区可视情况增加取样数量。对已经确认疫情的乡镇,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取样。 样本保存: 新增圆盘样本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天牛羽化逃逸。 疫情鉴定: 新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生物灾害防控中心在收到检测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开展复核。样品需保存至少3个月以确保可追溯。 疫木清理 术语调整: “择伐清理”和“皆伐清理”改为“选择清除”和“全面清除”。 全面清理: 适用于首次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轻型疫区或孤立小班,新增采伐当年选用适生乡土树种完成更新造林,优先选用乡土珍贵树种、木本油料等经济树种,实现多目标多效益协同。 钢丝网罩: 参数调整,使用钢丝直径≥0.17 毫米,网目数≥16。 伐桩处理: 调查研究伐桩内无媒介昆虫分布,经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确认后,伐桩可不做处理。 伐桩覆膜: 明确要求处理期间室外最高温度满足熏蒸药剂发挥作用的区域,原则上重点生态区域不推荐使用。 媒介昆虫防治 诱捕器使用: 新增诱捕器监测,作为对媒介昆虫成虫发生期、发生量的监测手段,不宜用于媒介昆虫防治。疫情发生林分边缘,以及无疫情小班和疫情小班的交界区域禁用。 药剂防治: 删除了“立式诱木引诱防治”手段。 打孔注药 打孔注药作业要求: 按照药剂使用说明操作。鼓励地方制定操作指南。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科学施策、精准防治、系统防治为目标,2024版新方案在技术手段、管理流程、生态恢复和信息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内容完善,为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指导各地科学开展治理,切实提高防治成效,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和系统的技术方案指导。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4年版)内容: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