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松材线虫病研究方向形成“香山共识”发表时间:2025-02-10 17:34 松材线虫病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具危险性和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破坏性。1982年,我国在南京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由于寄主植物和媒介昆虫的多样性和广布性,40多年来,松材线虫病导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大的危害与损失。 由于松材线虫基因表达调控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十分强大,其入侵扩张不受温度的制约,我国9亿亩松林将长期面临严重的入侵风险。 松材线虫在我国正在经历从入侵种向本地种演化的自然过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群体免疫自然形成过程。介导这个过程,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是中国科学家长期的历史使命。 2025年1月,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在北京召开讨论会,来自国内19所研究院和大学的松材线虫病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就未来5—10年我国松材线虫病研究发展形成“香山共识”。 “香山共识”明确了未来松材线虫病研究的方向,包括防控策略的转变、理论基础的深化和技术产品的创新。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构建防御体系,保护健康松林,降低松材线虫病的损失,并推动其自然演化进程,实现生态平衡。 共识强调内容: 1.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
2.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任务 聚焦国家目标,强调中国科学家应聚焦国家需求,阶段性短周期地持续产出研究成果和服务。
加强松材线虫病从被动除治防控向构建防御体系和保护健康松林优先的调控策略过渡的科学基础研究及其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十五五”规划重点研究疫木除治及其安全高效利用与森林改培的科学基础及技术体系和模式,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3.技术进展与未来方向 现有进展: 科技部即将结题验收的松材线虫病“揭榜挂帅”项目,在基础研究、监测预警、野外快速诊断、药剂研发、疫木处理和天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未来方向: 进一步聚焦国家目标,遵循利用自然力和介导自然过程的科学理念,推动基础理论与技术产品的有效创新。提倡国内和国际协作,降低松材线虫病造成的损失,加速其自然演化进程。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原文链接:未来5—10年松材线虫病研究如何发展?——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召开讨论会形成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