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区秋普工作的结束,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集中除治的“黄金期”,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围绕枯死松树清理和健康松树打孔注药保护来开展。
对秋季普查中发现的病枯死松树进行彻底清理及无害化处理,严防疫情扩散。
每年11月—次年4月(在媒介天牛羽化期前完成清理工作)。
择伐清理,对松材线虫病疫情小班及其周边松林中死亡(病死、其他原因致死)松树进行采伐的方式。
“510”疫木清理原则即:采伐后的枯死松树伐桩不得超过“5”厘米,对采伐的松木和采伐迹地上直径超过“1”厘米的枝桠进行全部无害化处理,“0”山场无枯死松树。
除治区域标识设置,内容包括除治地点、除治面积和株数、除治方式、作业单位、监督电话等信息。
各地积极应用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管平台”及其移动端监测APP采集并上报疫木除治数据。
疫木无害化处理方式:
1、粉碎(削片)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区域。
作业要求:就地就近使用粉碎(削片)机对疫木及直径超过1厘米的枝桠进行粉碎(削片),粉碎物短粒径不超过1厘米(削片厚度不超过0.6厘米)。疫木粉碎(削片)处理应当全过程监管。
注意:对集中除治和皆伐清理的疫木采取粉碎(削片)处理措施的,仅限在媒介昆虫非羽化期内进行,确保搬运过程疫木不流失、不遗落。
2、烧毁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区域。
作业要求:就地烧毁采伐清理的疫木及直径超过1厘米的枝桠,焚烧现场要实行全过程旁站式监管,确保用火安全。在防火期内和可能存在火灾隐患的区域,要在严格遵守当地森林防火有关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烧毁处理。
3、旋切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区域。
作业要求:仅限在媒介昆虫非羽化期内进行,确保搬运过程疫木不流失、不遗落。在疫区内就近选择集中处理点,对采伐的疫木进行旋切处理,旋切厚度应小于0.3厘米。木芯和边角料等剩余物必须及时粉碎或烧毁、碳化处理,并进行全过程视频监控。
4、钢丝网罩处理
适用范围:山高坡陡、不通道路、人迹罕至,且不具备粉碎(削片)、旋切、烧毁等除害处理条件的疫情除治区域。
作业要求:使用钢丝直径≥0.12毫米,网目数≥20目的锻压钢丝网罩严密包裹采伐清理的疫木及直径超过1厘米的枝桠,并进行锁边。
伐桩无害化处理方式:
重型疫区
以实现疫情整体可控、逐步压缩、定点清除为防控目标的重型疫区,伐桩高度不得超过5厘米,可不做处理。重型疫区内以拔除疫情为防控目标的疫点,需对伐桩进行处理。
轻型疫区
以拔除疫情为防控目标的轻型疫区,伐桩高度不得超过5厘米,需对伐桩进行处理。
1、覆膜处理
适用范围:原则上重点生态区域不予使用。
作业方式:在伐桩上放置磷化铝片1一2粒,用0.1毫米以上厚度的塑料薄膜覆盖,绑紧后用土将塑料薄膜四周压实。
2、钢丝网罩处理
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区域。
作业方式:使用钢丝直径≥0.12毫米,网目数≥20目的锻压钢丝网罩覆盖伐桩,并将钢丝网罩严密围裹固定在伐桩上。
适用于需要重点保护的松树或根据防治需要应实施打孔注药的松树。
按照所选药剂使用说明进行实施。
注干位置及注药孔说明:
注干时选择距地面30~100cm的松树树干木质部边材上打孔。对需要打2个以上注孔的,打孔位置应相对环状均匀的分布于树干周围,相互间隔,且各注孔不在一个平面上。选择注孔位置时,需避免死节、受伤部位及枝桠下部。
打孔部位向树干下倾斜45°方向,用大功率电钻打直径6~7mm、深6~8cm的小孔。打孔后,随即将注干剂瓶尖嘴部减去顶端约1cm长度,将注干剂瓶尖嘴部分插入孔中,保持注干剂尖嘴部分与树干紧密接触,之后在药瓶底部打孔,让空气进入产生压力使输液顺利进行。1d后检查药剂注入情况,若发现松脂堵住药瓶孔口,应重新打孔后继续注药,药液注入完毕后拔出空容器,然后在注入孔内插入愈合剂或木塞子。
打孔注药技术手段升级
常温纳米注干剂的研发
生兴防治自主研发的松材线虫病常温纳米注干剂,打破传统注干剂注干施药温度限制,实现全年可注干施药,该药剂不仅解决了南方高温地区注干施药不吸收的技术难题,也为集中除治期劳动力不足延期注干施药提供了技术产品支撑。
常年清区域“即清即注”精准注干
依托常温注干剂常年可注干技术优势,在常年清区域,对日常巡查中发现的病枯死松树进行伐除后,对其周边优势松树进行“即清即注”精准注药保护,有效阻截疫情传播扩散。
在媒介昆虫非羽化期内进行集中除治清理是当前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除治手段。在做好除治工作的同时,加强疫木管理,严防除治过程中疫木流失,是保障防控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各地方在做好集中除治工作的同时,对疫点乡镇应加大科普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户了解偷拿、私存疫木的危害,全力切断疫情人为传播途径,确保防控工作取得成效。